他,华师拼命三郎!
他
培育桃李满园
勇攀科研高峰
荣获2023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
争做科研“拼命三郎”
他就是生命科学学院教授
昆虫科学与技术研究所所长李胜
李胜,知名昆虫学家,我国昆虫发育与遗传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,担任中国昆虫学会理事、中国昆虫学会发育与遗传专业委员会主任、广东省昆虫学会副理事长、7个国内外昆虫学期刊编委。教育部人才项目获得者、国家杰青、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、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;广东省政协委员,九三学社广东省委员会常务委员。从事昆虫变态发育研究29年,享有重要的国内外学术声誉,主持了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,3个863项目和973课题。在Nature子刊和PNAS等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130篇,多篇论文遴选为封面论文或被专题评论;授权专利20项、转化专利成果5项,经济和社会效益突出,曾获广东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(排名第一)。
今年4月,在2023年庆祝“五一”国际劳动节暨全国五一劳动奖和全国工人先锋号表彰大会中,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我校生命科学学院教授、昆虫科学与技术研究所所长李胜2023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。从昆虫爱好者到专家,从2014年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到2023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,李胜始终以“拼命三郎”的态度全身心投入到工作,勇攀科研高峰,用劳模精神铺就人生底色。
九层之台起于垒土
在诸多成就的背后
是一遍遍重复实验的辛劳
是一次次修改课题的殚精竭虑
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和热爱
从昆虫爱好者到科研的“拼命三郎”
李胜从小就很喜欢各种昆虫,一有机会就会观察它们的行为举动。小时候,李胜经常到很远的地方挑柴。有一次挑完柴回家,快下雨了,路上有很多蚂蚁。李胜立刻被蚂蚁吸引住了,蹲在路上观察蚂蚁怎么搬家。“我记得特别清楚,我在那里看了很久,当时看的时候就觉得动物很神奇。”李胜笑称。而李胜真正开始投入到昆虫领域做研究,是机缘巧合造就而成。
大学时,李胜在生物系就读,对于植物兴趣浓厚。在研究生时期,他报考了植物相关的专业,却没有被顺利录取。最终,他成为了农学硕士,开始研究起昆虫的近亲——甲壳动物。在读博士时,李胜才真正开始了对昆虫的研究。研究一做,就快三十年了。“刚开始觉得,不一定会很喜欢这个专业。但是你一旦做研究,也就觉得还蛮有意思的,你就会一直做下去。”
读研究生时,李胜的导师给他指定了课题进行研究。当时,国内还没有人做过相关方面的研究,李胜只能独自摸索。他精心钻研导师给的两篇文献,找到了研究的突破点:寻找小龙虾的内分泌器官大颚器。但有了具体的方向,并不代表着研究大功告成。如何找到小龙虾大颚器的难题,摆在李胜面前。大颚器很小,李胜不知道具体在小龙虾的哪个部位,只能通过开展多次实验去寻找。这次寻找,花费了他半年多的时间。
在李胜看来,这次经历非常宝贵。虽然寻找大颚器花费的时间很长,但他从其中获得了挑战研究空白领域的勇气。“不管遇到什么困难,我都不放弃,最后研究才有可能成功。”
这种不放弃的精神,激励着李胜渡过科研的重重难关。读博士时,为了分离纯化有效多肽,他解剖了上万个蓖麻蚕的脑。这一成分非常易失去活性,必须尽快缩短实验过程。如果不能尽快分离这一成分,后期研究就无法开展,甚至可能导致整个实验的彻底失败。为了找到它,李胜连续七八天都待在实验室,有时整夜都不能休息。最辛苦的时候,李胜经历过连续一个月睡眠每日不足4个小时的情况。而更严酷的考验,来自于面对前路的未知。
“当时心里其实是很恐惧的,我不知道到底能不能做出成果。别的同事、朋友可能都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成果,但我却还在取材料。”李胜形容自己的实验做起来常常是“大海捞针”,“很多的实验,可能做个半年的时间或者更长的时间都做不出来,最后也是做不出来,这也是很正常的事情。”比起实验结果,他更在乎自己是否已经将课题研究的前期准备做到极致,保证实验不会因为个人的主观原因导致失败。无论面对何种结果,李胜都做好了充足的思想准备,选择尽力而为。不轻易言弃、甘坐冷板凳的精神,让李胜常常被身边人打趣地称为科研的“拼命三郎”。
一年365天,李胜常常在办公室工作中度过。办公室,几乎成了他的第二个家。没有开会或者其他很重要的事情时,李胜经常在早上8点钟之前到达办公室,晚上很晚离开。“他是没有周末和节假日的,除了处理一些家里的事,他一般都在办公室里。”李胜对科研的激情,给生命科学学院副研究员陈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
在2021年春节期间,陈楠接到了国家基金委重大项目答辩通知。为把研究论文写好,李胜与陈楠每天长时间电话沟通,反复商讨细节,修正瑕疵,力求做到完美,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不停打磨论文。为此,李胜不得不牺牲陪伴家人的时间。“写论文的时间太重要了,太宝贵了。时间就那么一点,必须经营打点好。”在李胜和团队的辛勤耕耘下,李胜团队在课题项目和论文发表上连年实现大丰收,为今后的科研项目的开展和科研团队的运作提供了有力支撑。
为了让科研团队能够有效运转,李胜将团队的研究分为四个大方向:果蝇研究、蟑螂研究、生物进化研究和生物应用技术与开发。每个研究方向,李胜都设立专人负责,成立科研团队运作的“四轮马车”,实现整个团队的分工协作。
作为马车的“掌舵人”,李胜为团队中的每个人争取做课题的机会,把握好团队研究的大方向。“现在我尽量把论文贡献给他们去体现,让他们得到更多的实践和锻炼,有上升的空间,才能让团队做得越来越好。”李胜希望更多的年轻人超越自己,能让团队的发展有驱动力。
在李胜的带领下,团队的科研成果节节开花。团队不仅解决了长达80余年的保幼激素受体之谜,还创立了“蜕皮时不能生长,生长时期不能蜕皮”的昆虫变态发育激素和营养调控理论,引领了动物生长发育和个体大小的调控机制的相关研究。从基因组和基因功能层面上,团队揭示了美洲大蠊称之为“小强”的分子秘密,建立了不完全变态发育的昆虫模式,并为蟑螂进化为白蚁提供了重要证据,在昆虫宏进化研究中取得了突破性成果。这些在昆虫发育遗传领域、尤其是“昆虫变态发育的激素和营养调控”方向取得的一系列成果,达到国际领先水平。
身为社会中的一员
他初心为民
用知识的成果
为社会发展建言献策
“我初心为人民”
李胜怀着以自身专业回馈社会的初心,担任省政协委员和九三学社省委常委,积极投身社会服务和公益活动。为推动解决华南地区生态保护、卫生害虫以及农业害虫防治,提高地区创新能力,李胜积极建言献策。
在广东省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中,李胜针对当前省高层次人才和高水平科研团队总体较匮乏、人才发展总体水平与国际水平有一定差距、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相对滞后等问题,总结了当前迫切需要以团队力量促进科技创新的原因,提出“以团队和群众力量促科技创新”的省政协提案,获得政府督办和表彰。2022年时,由于在九三学社中的突出表现,李胜被九三学社中央授予“九三学社组织工作先进个人”。李胜乐于为社会创造价值,希望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服务大众,回馈社会,“社会给了我很多,我希望也能为社会做点事。”
李胜时常向大众科普生物知识,通过生动形象的例子,激发大众对昆虫的兴趣。面对不同的受众,李胜采用不同的话语体系灵活表达。在科普知识时,李胜力求深入浅出,让每个人都能听懂。“我给中学生和市民做科普的时候,注重形象性和生动性,就会举些有意思又方便理解的例子。”
对于大学生和研究生,李胜会将内容讲得更加深入。在课堂中,李胜注重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,他会以提问的方式进行启发性教育。多提问学生,让学生多思考、多互动,是李胜激发学生科研兴趣的窍门。在讲述科研成果时,李胜则非常注重逻辑的层次感,展示亮点,丰富细节。“他不仅能将科研做好,更能把科研成果讲出精彩。”在陈楠看来,李胜能运用独特的视角和归纳能力,转换思维方式,从而大幅提升论文档次。
生命科学学院副研究员罗威是李胜的同事,和李胜有多次共同的改稿经历。他感叹道,能够在国际著名期刊PNAS发表自己的第一篇论文,得益于李胜精益求精的指导。“我把草稿给他之后,他改得非常严,是一句话一句话地改。”尤其是在文章研究背景的写作中,每一篇参考文献的引用,李胜要求罗威的表述必须准确简洁。整个改稿过程中,李胜都会和罗威一起商讨文章的布局,仔细打磨论文的每一句话,反复修改,直至把整篇论文都修改完成。
精益求精
让学生学有所成
将科研成果传承下去
是李胜毕生之愿
“主要任务是培养年轻人”
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2020级博士生李昭昕与李胜已经相处6年了。在他眼中,李胜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精益求精的工作风格;在生活中,李胜和学生亦师亦友,是一个和蔼可亲的人。他平时经常和学生一起吃饭,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,还会主动和学生打球,鼓励学生锻炼身体,全面发展。在李昭昕的印象中,李胜每天早上是最早来的,中午简单吃个午饭便继续研究工作,如果累了就打一会球放松,晚上基本上是最晚走的,属于“早到晚退”型。“李老师不是偶尔一段时间这样,而是十年如一日。”
李胜要求学生勤奋努力,他经常说:“努力不一定成功,但是不努力肯定是不会成功的。”李胜作为实验室负责人,更是以身作则,从未缺席。他平时经常工作到晚上10点之后,并且周末也上班。同时,在学生课题遇到阻碍时,李胜总能以积极的心态、昂扬的精神状态鼓励学生,激励他们保持热情之心。在李胜忘我的科研精神与高瞻远瞩的科研思维的熏陶下,实验室一直保持着积极的学术氛围。
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2021级研究生阳洋在初到实验室时,新城市新环境的陌生、对科研生活的一无所知让她很拘谨,“李老师主动和我打招呼,聊学习和家常,打消我的顾虑,让我觉得李老师很有亲和力、很温暖。”之后,她又被李胜对科研的热情与耐心所打动。“在实验室定期组会中,李老师会认真听取每位老师和同学的汇报,并且提出自己的建议,从第一个汇报坚持到最后一个,很多时候晚上还要加班讨论。”
她记得李胜时常说:“科研大部分时间都是枯燥的,但是每一个小发现都会是我们坚持下去的动力。”李胜总是鼓励学生探索,会为学生的每个小进步而高兴,同时告诉他们不要害怕失败,要大胆尝试、大胆犯错,从错误中调整自己的研究方向。阳洋在开展研究的最初阶段,遇到了一些困难。李胜了解情况后,便与国外相关研究领域的教授取得联系,探讨研究之后与阳洋进行沟通,帮助她解决困难。
“李老师积极乐观,不怕失败的精神,也激励着我不断在科研路上保持探索,充满干劲儿。”学高为师,身正为范。阳洋相信李胜作为昆虫界享有盛誉的中青年科学家,一定会带领实验室取得更高的成绩。
“李老师对我的帮助不仅是学习上的,还有生活上的。”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2022级博士生吕亚南是北方人,初到广州时人生地不熟。李胜带她参观实验室、借她饭卡,这让吕亚南感到非常踏实亲切。“实验室人数很多,但是李老师尽可能关注到每个学生的生活,他会观察到特别小的细节。”有一段时间,吕亚南由于家中事务情绪较低落,李胜及时关注到,向她了解相关事情,并及时提供帮助。吕亚南加入李胜团队后,收获了科研方面的专业知识,更感受到老师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心。
李胜除了帮助学生解决实验困难,还会在定期组会中,认真听每个人的汇报,进行指导。他会运用自身专业知识指导,合理调配实验室的资源,尽自己最大的可能帮助同学们进行研究,让他们能取得更好的成就。“我希望能有更多的年轻人体味到科研带来的成就感和满足感,给人生添彩。”在李胜看来,现阶段主要任务应该是影响和培养年轻人,让更多的人有所收获,这也是他一直努力的方向。
未来
李胜将会继续投身昆虫事业
坚持他的热爱
积极投身社会工作
岁月不居,时节如流。90周年校庆,是学校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,是回望发展历程、凝练华师精神、展现办学成就、汇聚各方力量的重要契机。在这个重要时刻,我们面向广大华师友人启动“90元庆90年”捐赠项目和持续推进“文博中心建设”捐赠项目,汇聚点滴爱心,传递爱校情谊,共襄校庆盛举。
点击下方小程序
采写丨常雨萌 马智幸
许伟宜 郭蕾 叶思烁
摄影丨张家宁
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
执行编辑丨张慧 罗倩茹
标星晚安华师
可以第一时间
了解华师最新资讯后台回复关键词即可获取
校历丨PPT丨招生丨转专业丨网费丨水电费